三年前配资论坛地址,电池包的成本非常高。
我记得当时1度电的成本能高到1200块钱,也就是说给一台车装上75度的电池包,成本得9万块钱,当时的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是60万每吨。
现在多少钱?
大概是5万多块钱每吨的样子,电池级碳酸锂是生产电池的核心成本之一,用量较大,原材料成本降至高峰期的10%以内。
说明一件事:电池的成本非常低。
目前二线品牌的磷酸铁锂出货成本就是一度电500块钱左右,也就是说把一个50kWh磷酸铁锂电池包,PACK(把电芯装成电池包)之后的成本,不到3万块了。
所以我们能看到,纯电车的价格非常低,尤其是入门市场的纯电车,价格战打得极其猛烈。
50度电池包、4米多的纯电车,定价只要7万多,而且每隔半年价格还要再下调一次,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战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入门电车的价格是越来越低,而且续航越来越长,同时随着技术的成熟,电耗也越来越低、电控系统也越来越好。
车企用更低的采购成本,把纯电车的价格彻底打了下来。
过去,想买台“超长续航”的纯电车那是相当不容易,一方面车企基本上不会造,成本太高了,而且电池越重、电耗越高,电池包的容积增加的越多、带来的续航提升就越少。
专业术语解释就是“边际效应”太明显。
另一方面,消费者买得太贵,100kWh电池包当年的采购成本都得12万,车企要不要挣钱,后期维护成本高不高?坏了之后是不是成本更吓人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,100kWh三元锂电池包的成本也就8万左右,相比当年下调了35%左右,这还得是一线、主流大厂的电池包,二线品牌电池包的成本更低。
所以现在的大电池包纯电车,价格全部都下来了。
之前,超长续航被很多企业认为是核心竞争力,企业简单粗暴的认为,不买电车的原因是续航太短,有续航焦虑。
续航是不是越长越好?
企业内部是这么认为的,所以我们能看到100kWh电池包这种很反物理学的东西出现,一块电池包的自重就已经和一台(丨)的自重差不多了。
托着这么大一块电池包,能耗低不了。
一台车的自重能干到2.5吨左右,根本不考虑轻量化,恰恰这种很反常识的东西,在企业内部还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。
但随着电池包成本的降低,造出来一台100kWh纯电车的成本也下来了。
小米YU7的93度电版本,定价在25万左右,严格来说价格不便宜,80度电的某国产纯电SUV,市场价格已经放到了18万左右。
仅仅13度电的差距,定价就能差7万出来。
所以在今天,大电池包不是核心竞争力,一个是生产大电池包的技术难度、成本限制已经没有了,你想造就造,没人拦着。
另一个,现在流行的是大电池包增程。
见没见过一台增程、PHEV背着一块50kWh电池包的SUV?是哪一家我就不提了,反正现在是越来越多,而且成本也越来越低。
有发动机、有油箱,还有纯电续航,而且还不短,这个发展路线才是消费者最喜欢的。
也就是说,现在的大电池包不是核心竞争力、更不是卖高价的理由,消费者不太承认这种看起来很反人类的东西,反而需要的是定价合理的、趋于实际使用场景的产品。
当然不排除一点,就是电池技术有颠覆性的升级,如果自重能减轻一半,成本还不变,那么才能迎来消费者的认可。
现在的关键是,大电池包太重,而且大多数消费者也不需要,日常用车强度最多就50km,偶尔跑一次长途也就400km以内,再长就是高铁、飞机。
长途自驾游的人占比非常少,而且这部分人对于纯电车那是100个否定,续航再长的车放在这部分人身上,也不会适用。
富通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